(A4) 香港國際電影節之旅

基於某些原因獲得今屆電影節的VIP Pass,可以觀看所有場次和體驗首映等等。

我不是一個狂熱的電影迷,不會盲目去追捧任何明星和導演,不懂輕易搬出電影的對白,甚至連部分演員也認不出來。但我喜歡電影舞台劇的所帶出來的感受和反思,喜歡一個人睇戲多於跟別人去看,落場後往往都是欠缺交流,一係因某某得獎/大師而大讚該作品。所以我就是一個人的存在和活著,去過獨自的人生。

對於我來說,這次是一種緣份和命運嘅安排,從生日那天正式開始左屬於我的一人旅程,亦展開了戲如人生般的行程。這篇文章不是要寫下自己對各套戲的影評和感受。反而是以自身去記錄同分享自身經歷及感受。(P.S. 影評可參考letterboxd)

第一次去看首映,見到大家為偶像的狂熱,花數小時去排隊和搶座位,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這件事是不可思議,大家追求的快樂是多麼不一樣,反思什麼事情值得填補內心的不安和不快。多場的Q&A環節,導演演員分享拍攝的用意同心態,想呈現怎樣的角色與感覺給觀眾。有時候,我理解多一點角色背後的想法,彌定清楚該作品的用意,但同時又發現有許多商業化的決定,彷彿一切只是迎合商業考慮和為求完成的作品。不過這令我反思更多電影的情節和故事,去慢慢品嚐那般滋味。

我經常以旁觀者的心態去看世事,遇上(見到)了不同的人,我在想銀幕下的人們又會是怎樣的故事。

一個不停吹噓自己認識制片幕後的人,跟邊個戲院東主認識,應該是對電影業界認識的人,我不否定其他人對電影的熱愛方式,但我這已經超越我的世界,沒有遇過這麼喜歡電影業界的人。

因為vip pass關係,經常遇到同樣vip pass的人,一個同樣驚訝狂熱粉絲的瘋狂爭位,嘗試自言及找我交流不果的年青人。他特別的是很快變得冷靜起來,隨手拿起電子書觀看,等待開場。我看不到他在看什麼書,但他應該不是電影迷,究極他又以咩態度去看電影?似小說般去感受視覺聽覺的藝術嗎?

有場旁邊坐了個白髮老人,我欣賞年邁的他還有精神去看電影,而自己從沒有被爸爸媽媽帶去戲院,更沒可能有共同興趣去看電影。這次是看套紀錄片,不知道他有什麼感受去看另一個世界下的社會。

有場旁邊坐了個內地青年,在開場前吃了很多塊好大味道的豆乾,我想他一定連續看了很多場電影,應該連吃正餐時間都沒有。不過最特別的地方是他有本小筆記本,在漆黑中寫了很多次,不知道他記錄什麼,是台詞?場景?音樂?筆錄下是自己的感受還是電影的橋段?

看電影最重要是感受,有人選擇提早離場,有人笑聲不絕,有人淚流滿面,有人不停拍照留念(當然被職員警告多次),有人睡著了,有一個人去看,有一群人去看,有小朋人,有比我爸還老的人,有外國人,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角度和感受去看電影,背後又是一個又一個故事。

講返電影節,好多不同類型的戲,當然有較為喜歡,亦有較為難明的電影。一連數日,為了趕場次,來來回回尖沙咀港島,把整個復活節都變成電影日,早出晚歸去看了七八套。現在看事物都好似變到有電影感,長境聚焦前景,嘗試放慢腳步去看這個世界。

最後電影節還有數天,安排了許多電影觀看,比起過往三十多餘年入場睇戲還要多。人生如戲,全靠演技,而這次電影節之旅一方面反思每套戲每個人生的感受,另一方面係自己活著究竟又該以什麼為方向活下去呢。

留言

  1. 後話:昨日是電影節最後的一天,完了這場突如其來的變化,再次回歸平淡,整個人有點不適和不自然,是抗拒抑或是身體出現問題呢。

    這兩天集中去看了七套(原打算八套),身體吃不消,腦子很疲憊,精神變得很差和朦朧。

    有戲的地方就自然有人去觀看,大部分場次都是滿坐,自然有形形色色的人,遇到直接說感覺出來的中年女人,有看不清指示牌的外國人,有一對甜密的戀人,有無數的內地人,有執著於原著小說勝於導演安排的人,有看名導演及簽名的人,有易大笑的觀眾,有半途跑去廁所的人,有站在最後排看電影的人,有遲了一個鐘入座的人,有提早一個鐘離座的人,有遇見重覆或未見過持同等門票的人。

    電影其實好主觀,同一部有人喜歡,有人不喜歡。即使同樣鍾意套戲,也可以是單純俊俏演員,名導演,得獎作品,貼地產生共鳴,背後引人發省,長鏡頭輕鬆自然,人物關係細緻,感人肺腑,黑色幽默,真實紀錄,可愛的主角,經典作品,細膩的生活日常,富有藝術色彩等等。當然也可以有無數的理由去說不好,種種感受和評價才造就一套多色彩的電影(當然不是指非黑白片)。

    最後電影節給我一個特別的體驗,不是說戲好看不好看,反而是走過一段未經歷過的旅程,可以是廢寢忘餐追場般忙碌,可以是重遊舊地另一角度看世界,可以是嘗試不一樣的形式看電影,以此作記只屬於我的回憶。

    回覆刪除

發佈留言